
牙齿掉了还能长吗?这是特别多人在牙齿意外脱落或松动时更关心的问题。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,“掉牙”似乎意味着恒久的缺失,尤其是成年后,总觉得牙齿一旦脱落就只能依赖假牙或种植牙。但近年来,“26岁掉牙后又长出新牙”“40岁意外发现‘新牙萌出’”等实例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,让不少人开始疑惑:难道成年人也能“二次长牙”?事实上,人类牙齿的生长有其固定的“自然规律”,但在特殊情况下,滞留乳牙、埋伏恒牙、智齿萌出等现象,确实可能让人产生“牙齿再生”的错觉。今天,我们就结合2025年牙科临床全新观察数据,从12岁、16岁到40岁,逐一揭秘不同年龄段“牙齿掉了还能长”的真相,让你完全搞懂牙齿生长的“隐藏密码”。

牙齿掉了还能长吗?解密人类牙齿生长的“自然规律”
要回答“牙齿掉了还能长吗”,首先得了解人类牙齿生长的基本规律。人类一生只有两副牙齿:乳牙和恒牙。乳牙共20颗,通常在出生后6个月至3岁左右萌出,6岁左右开始逐渐脱落,被恒牙替换;恒牙共28-32颗(其中4颗为智齿,部分人先天缺失),替换过程一般持续到12岁左右完成,此时口腔内基本都是恒牙。从生物学角度看,牙齿的生长依赖“牙胚”——牙齿发育的原始组织,乳牙脱落后,其下方的恒牙胚会继续发育并萌出;而当恒牙完全萌出后,牙胚已耗尽,理论上恒牙脱落后不会再有新的牙胚形成,自然也就无法“二次长牙”。
但为什么生活中会出现“掉牙后又长牙”的实例?2025年《口腔医学前列》杂志的数据显示,约85%的“成年长牙”实例并非真正的“牙齿再生”,而是牙齿发育异常或萌出延迟导致的“假象”。比如,滞留的乳牙脱落、埋伏多年的恒牙“归位”、智齿异位萌出等,这些情况都可能让患者误以为是“新牙长出”。接下来,我们就针对不同年龄段,看看这些“假象”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。
需要强调的是,正常情况下,恒牙脱落后若未及时修复,牙槽骨会逐渐吸收,邻牙可能倾斜、对颌牙伸长,导致咬合紊乱。因此,无论是否出现“长牙”的错觉,牙齿脱落后都应第一时间就医,通过口腔检查(如CBCT、根尖片等)明确原因,避免延误治疗。

12岁牙齿掉了还能长吗?替牙期尾声的“末尾机会”
12岁是儿童替牙期的“关键节点”——按照正常发育,此时20颗乳牙应已基本替换为恒牙,口腔内通常有28颗恒牙(智齿尚未萌出)。但临床中,不少12岁孩子的家长仍会遇到“牙齿掉了又长”的情况,这是怎么回事呢?
第一种可能:滞留乳牙脱落,埋伏恒牙“姗姗来迟”。替牙期(6-12岁)是乳牙与恒牙交替的阶段,若乳牙因龋坏、外伤等原因过早脱落,或恒牙萌出方向异常(如阻生、异位),可能导致恒牙萌出延迟,形成“乳牙滞留+恒牙埋伏”的状态。比如,12岁女孩小琳因下前牙松动脱落,家长以为是恒牙掉了而焦急万分,就医后检查发现,脱落的其实是一颗“滞留乳牙”(牙冠小、牙根短,与恒牙形态差异明显),通过口腔CT检查,医生在脱落牙齿的牙龈下方发现了埋伏的恒牙胚,其位置和方向正常,只是萌出速度较慢。经过半年的观察,恒牙逐渐突破牙龈,更终正常萌出。临床数据显示,替牙期乳牙滞留的发生率约为10%-15%,下前牙和上颌尖牙是更常见的滞留部位。
第二种可能:恒牙萌出“错位”,需要正畸“助攻”归位。12岁时,部分恒牙可能因萌出空间不足(如牙列拥挤)或乳牙早失导致间隙丧失,出现阻生或异位萌出。比如,上颌尖牙(虎牙)常因侧切牙或第一前磨牙萌出占据空间,导致其埋伏在牙龈内,甚至横向生长。此时若乳牙脱落,家长可能误以为是恒牙缺失,实际上埋伏的恒牙仍有“归位”的机会。医生会通过正畸牵引(如佩戴托槽、种植钉辅助),引导恒牙逐渐移动到正常位置。2025年儿童口腔正畸指南指出,替牙期晚期(11-13岁)是干预恒牙阻生的“黄金时期”,此时牙槽骨弹性好,牵引成功几率可达80%以上。
第三种可能:多生牙“凑热闹”,需警惕发育异常。多生牙是指正常牙列以外的额外牙齿,发生率约1%-3%,常见于上颌前牙区。12岁孩子若掉牙后“长出新牙”,需排查是否为多生牙。多生牙形态多为锥形、结节形,可能影响正常恒牙的萌出和排列,甚至导致牙列拥挤、邻牙龋坏。此时需通过CBCT明确多生牙的位置、数量及与邻牙的关系,必要时手术拔除,避免影响口腔健康。

16岁牙齿掉了还能长吗?青春期的“智齿迷惑行为”
16岁时,口腔内的恒牙列已基本稳定,除了智齿(第三磨牙)外,其他恒牙均已萌出。但这个阶段,不少青少年会遇到“掉牙后又长牙”的情况,其中更常见的“幕后推手”就是——智齿。
智齿,即第三磨牙,通常在17-26岁萌出,是恒牙中萌出更晚的牙齿。由于人类进化过程中颌骨逐渐缩小,智齿常因萌出空间不足而出现“异位萌出”,比如近中倾斜、水平阻生、颊向错位等。当16岁青少年因龋坏、外伤等原因脱落“7号牙”(第二磨牙)时,埋伏的智齿可能向近中方向移动,逐渐占据7号牙的位置,从外观上看就像“掉了的牙齿又长出来了”。
实例:16岁男孩小宇因右下后牙(7号牙)龋坏重度无法保留,在当地医院拔除。1年后,他发现拔牙部位牙龈逐渐隆起,甚至能摸到牙齿的轮廓,家长以为是“新牙长出”,带其到医院检查。口腔CT显示,小宇的右下智齿(8号牙)正以45°角向近中倾斜生长,牙冠已部分萌出至7号牙的拔牙窝内。医生解释,这是典型的“智齿前移萌出”,由于7号牙拔除后留下空间,智齿在萌出过程中向阻力更小的方向移动,更终“鸠占鹊巢”。临床统计显示,智齿异位萌出的发生率约为25%-30%,其中近中倾斜萌出占比更高,达60%以上。
需要注意的是,智齿异位萌出并非“坏事”,但需由医生评估其功能和风险。如果智齿位置较正、有正常咬合关系,且能有效清洁,可保留观察;若智齿倾斜角度大、反复引起冠周炎、压迫邻牙牙根吸收,则需及时拔除。此外,16岁时若脱落的是前牙或前磨牙,需警惕是否为恒牙缺失,此时应通过正畸或修复(如种植牙、固定桥)修复牙列完整,避免影响美观和咀嚼功能。

40岁牙齿掉了还能长吗?成年后“乳牙滞留”的隐藏惊喜
“40岁了,掉了颗牙,居然又长出新的?”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,但临床中确实存在这样的实例,而背后的原因往往是——成人乳牙滞留。
乳牙滞留,通常指乳牙在替牙期未按时脱落,而恒牙已萌出或埋伏。但少数人因恒牙先天缺失、恒牙阻生重度或乳牙牙根吸收异常,导致乳牙“坚守岗位”至成年,甚至40-50岁才脱落。这些滞留的乳牙因长期承担咀嚼功能,外观可能与恒牙相似,患者和家长往往误以为是恒牙。当滞留乳牙因牙周病、龋坏或外伤脱落时,下方埋伏多年的恒牙(若存在)可能因阻力消失而逐渐萌出,让人产生“成年长牙”的错觉。
实例:40岁的王女士右上侧切牙松动多年,近期因啃硬物脱落,她本以为只能装假牙,却在2个月后发现脱落部位有牙齿萌出。就医检查后,医生发现王女士脱落的是一颗“滞留乳牙”——牙冠较小,牙根吸收不完整,而CBCT显示,其下方有一颗发育完好的恒牙,因乳牙滞留长期埋伏在牙槽骨内,乳牙脱落后,恒牙在咀嚼压力和骨改建的作用下缓慢萌出。经过半年的观察和正畸辅助牵引,这颗“迟到”20多年的恒牙终于归位,王女士笑称“像是捡到了一颗新牙”。数据显示,成人乳牙滞留的发生率约0.5%-2%,以上前牙(如侧切牙)和下颌第二乳磨牙更为常见,女性略多于男性。
不过,成人乳牙滞留并非都有“惊喜”。如果恒牙先天缺失,滞留乳牙脱落后就不会有新牙萌出,此时需通过种植牙、固定桥等方式修复;若埋伏恒牙存在但位置异常(如横向生长、倒置),强行萌出可能损伤邻牙或神经,需评估后决定是否保留。因此,40岁掉牙后若发现“长牙”,务必及时就医,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牙齿来源和发育情况,避免盲目等待或误判。

牙齿掉了“长出来”的3大假象:多生牙、埋伏牙、牙源性肿 瘤
除了上述不同年龄段的典型情况外,还有一些特殊原因可能导致“牙齿掉了又长”的假象,需要格外警惕,尤其是——多生牙、埋伏牙和牙源性肿 瘤。
假象一:多生牙萌出。多生牙是指正常牙列以外的额外牙齿,发生率约1%-3%,常见于上颌前牙区(约占80%),也可发生于磨牙区、下颌前牙区等。多生牙形态多样,可为锥形、结节形,甚至与正常恒牙形态相似,若长期埋伏在牙槽骨内,可能因邻牙脱落、外伤或骨吸收而突然萌出。比如,25岁男性因上颌中切牙外伤脱落,1年后发现拔牙处有牙齿萌出,检查发现是一颗埋伏的多生牙,此前因位置较深未被发现。多生牙可能导致牙列拥挤、邻牙牙根吸收、牙间隙增宽等问题,一旦发现需及时评估是否拔除。
假象二:埋伏牙迟萌。埋伏牙是指牙齿萌出期已过,但仍未萌出且埋伏在牙槽骨内的牙齿,可发生于任何恒牙,以上颌尖牙、下颌第二前磨牙更为常见。埋伏牙可能因乳牙早失、萌出方向异常、邻牙阻力等原因滞留,当周围骨质吸收或邻牙脱落时,埋伏牙可能缓慢萌出。比如,30岁女性因正畸检查发现下颌第二前磨牙缺失,CBCT显示该牙埋伏在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,横向生长,后期因第一磨牙龋坏拔除,埋伏牙逐渐萌出至正常位置。埋伏牙萌出后需评估其功能和咬合关系,必要时通过正畸调整位置。
假象三:牙源性肿 瘤伴异常牙组织。少数情况下,牙源性肿 瘤(如成釉细胞瘤、牙瘤、牙源性腺样瘤等)可能伴发异常牙组织的形成和萌出,这些“牙齿”并非正常恒牙,而是肿 瘤组织异常分化的产物,形态不规则,可能伴有疼痛、肿胀、骨质破坏等症状。比如,28岁男性下颌后牙区肿胀半年,检查发现有“牙齿样硬物”萌出,CBCT显示下颌骨内有囊性病变,内含多个大小不一的牙样结构,术后病理诊断为“牙瘤”(一种良性牙源性肿 瘤)。此类情况需通过手术切除肿 瘤并清除异常牙组织,避免复发或恶变。

牙齿掉了不能自然长?2025年主流修复方式大盘点
虽然特殊情况下“牙齿掉了又长”的实例存在,但90%以上的恒牙脱落都无法自然再生,此时就需要通过人工修复来修复牙齿功能和美观。2025年,口腔修复技术已非常成熟,常见的修复方式包括种植牙、固定桥、活动义齿等,各有优缺点,可根据牙齿缺失部位、牙槽骨条件、经济预算等选择。
修复方式一:种植牙——“人类第三副牙齿”。种植牙是通过手术将人工牙根(钛合金种植体)植入牙槽骨内,待骨结合后(约3-6个月),在种植体上安装牙冠,模拟天然牙的形态和功能。其优点是不损伤邻牙、固位稳定、咀嚼效率高(可达天然牙的80%-95%)、使用寿命长(维护得当可使用10-20年以上);缺点是费用较高(单颗约1-3万元)、治疗周期长(3-6个月),对牙槽骨条件要求较高(骨量不足者需植骨)。2025年临床数据显示,种植牙的10年存活率已达95%以上,成为牙列缺损/缺失的优选修复方式。
修复方式二:固定桥——“依靠邻牙的‘桥梁’”。固定桥是通过磨小缺失牙两侧的健康邻牙(作为基牙),制作三颗连在一起的牙冠(桥体+固位体),粘固在基牙上,修复缺失牙功能。优点是治疗周期短(约1-2周)、费用适中(单颗约3000-8000元)、美观舒适;缺点是需磨除健康牙体组织,基牙可能出现敏感、龋坏或牙周损伤,且无法阻止牙槽骨吸收。适用于缺失牙两侧邻牙健康、牙槽骨吸收不重度的患者。
修复方式三:活动义齿——“可摘戴的‘临时解决方案’”。活动义齿是通过卡环、基托等固位装置,将人工牙固定在邻牙和牙槽嵴上,患者可自行摘戴。优点是费用低(单颗约500-2000元)、适应症广(尤其适用于多颗牙缺失或牙槽骨重度吸收者)、对邻牙损伤小;缺点是咀嚼效率低(约为天然牙的50%-70%)、异物感明显、需每天摘戴清洁,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基牙松动、牙槽骨加速吸收。适用于预算有限、口腔条件较差或暂时无法进行种植牙/固定桥修复的患者。

牙齿掉了还能长吗?2025牙医的“黄金建议”
综合来看,“牙齿掉了还能长吗”的答案是:正常情况下,恒牙脱落后无法自然再生,但滞留乳牙脱落、埋伏恒牙归位、智齿异位萌出、多生牙萌出等特殊情况可能让人产生“长牙”的错觉。不同年龄段的“长牙”原因不同——12岁可能是替牙期乳牙滞留,16岁多与智齿萌出有关,40岁则可能是成人乳牙滞留后恒牙归位,而多生牙、埋伏牙或牙源性肿 瘤也可能导致类似现象。
无论是否出现“长牙”迹象,牙齿脱落后都应遵循以下“黄金建议”:第一时间就医,通过口腔检查(如视诊、叩诊)和影像学检查(如根尖片、CBCT)明确牙齿脱落的原因和“新牙”的来源;避免盲目等待,若确诊为恒牙缺失,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(如种植牙、固定桥),避免牙槽骨吸收或邻牙移位;定期口腔检查,建议每年进行1-2次口腔检查,及时发现乳牙滞留、多生牙、埋伏牙等问题,早期干预可减少并发症。
末尾,牙齿是人体更坚硬的器官,却也需要细心呵护。无论是儿童替牙期、青少年恒牙期,还是成年后,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(如每天刷牙2次、使用牙线、定期洁牙),避免咬硬物、用牙开瓶等不良行为,才能让牙齿陪伴我们更久。如果您或家人遇到牙齿脱落、松动或“异常长牙”的情况,欢迎点击在线询问,获取专精牙医的个性化诊疗方案,让牙齿健康少走弯路!








